近日,在2024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全体大会上,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揭晓并举行颁奖仪式,中国一拖刘孟楠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
刘孟楠,现任中国一拖技术中心主任助理,兼任智能农业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南省第十三届青联委员。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获评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大会给予他这样的颁奖词:“他是创意的火花,是田野的希望,是强国之志的践行者。稼穑蓬勃,梦想熠熠。”这也是他深耕新能源农机研发领域的真实写照。
如何让原创技术赋能国产农机装备,实现未来产品属性中高效实用与高端智能的双结合,摆脱高端农机装备受制于人的现状呢?作为东方红拖拉机的研发人员,刘孟楠与技术团队毅然挑起了国内首台大马力混合动力拖拉机产品的研发重任。
当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一种是跟着国外产品发展轨迹走,但是一些专用部件有着受制于人的风险。另一种选择是,结合我国产业现状与优势,探索一条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全新技术路线。跟进,风险小;创新,责任大。刘孟楠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他深知新能源及电动化是我国农机产业未来弯道超车的关键技术路线,如果能够突破,就能利用我国的优势产业链基础实现国产拖拉机从“跟跑”到“领跑”的超越。
在外界不看好其技术路线的情况下,他顶住质疑和压力,默默选择了坚守与开拓。研发之始,国内外在电动农机方面没有成功经验能够借鉴,他带领研发团队从零开始,相继攻克了一个个应用基础与应用技术难题,突破了满足不同作业下的机艺融合能量管理与动力最优化匹配技术,以及农机新型动力系统高效运行瓶颈,并研发了拖拉机高效电驱动系统等多项关键技术。经过三年时间刻苦攻关,该团队研发的东方红HB2204大马力混合动力拖拉机在北大荒、内蒙古赤峰、新疆阿勒泰地区等地实现了市场投放,实测数据表明:产品成本总体良好,作业效率、驾乘舒适性较传统拖拉机大幅提升,产品底盘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达到了新高度,为发挥我国“三电”产业优势,解决国产高端农机装备“卡点”提供了成功案例与实现途径。
2000年前后全国学科专业大调整,拖拉机设计制造专业被整合入车辆工程专业,部分从事拖拉机领域的科研团队纷纷转向了市场更大、前景更好的汽车技术研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本领域的研究进展。然而,汽车与拖拉机虽然同属车辆学科,但二者产品属性不同,后者面向农田环境与农艺、土壤特点,工况复杂多样、载荷随机多变,汽车技术难以移植。在此背景下,刘孟楠及其所属产学研团队仍坚持长期坚守拖拉机方向科研学术阵地,从拖拉机的载荷谱模型、牵引机组动力学、氢能动力技术等多个角度开展了持续性深耕,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多个前沿问题研究,形成了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
在新能源拖拉机技术之外,刘孟楠还有效解决了拖拉机及机组多目标动力优化匹配这一基础难题。从能源系、传动系、行走系、机具入手提出了拖拉机通用牵引机组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技术应用于东方红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及多家国内企业产品的耕整、播施、移栽三大类12种系列旱地作业机组中,有效提升了相关作业机组的性能水平,也充分推动了我国拖拉机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进展。
在学术研究、技术攻关的道路上,刘孟楠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当前,农机装备属于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控制工程、农业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农机装备新产品开发需要大量前沿性技术应用。
为此在研发过程中,刘孟楠特别注重产学研结合与外部合作,主动帮助合作伙伴开展工程验证,承担研究生培养,邀请科教单位参与解决工程难题,与河南科技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大学等科教单位形成了长期稳定且紧密的研发合作关系,相互取长补短,大家都能围绕“研发国家需要的好产品”这一目标自觉发力、不计得失。凭借有效的外部合作,发挥各团队优势解决学科交叉难题,去破解我国拖拉机领域“卡点”。比如,针对农田环境复杂,载荷随机多变导致农机研发成功率低的难题,刘孟楠与团队攻克了拖拉机及其机组复杂非线性、强耦合条件下的前向性能仿真、在环仿真等关键技术,开发了机组实时仿真系统和模块化综合试验系统,实现了产品复杂工况下的快速模拟与有效标定,有效提升了本领域产品的研发速度与成功率。
刘孟楠正以青春之名,投身于农业机械化的创新浪潮,让“东方红”拖拉机在广袤的土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中国青年科技奖于1987年设立,是面向全国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奖项。该奖项由钱学森、朱光亚等老一辈科学家提议设立,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共同组织实施,旨在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表彰奖励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成就的青年科技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每两年评选一届,每届表彰不超过100名,由当届获奖者中产生的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获奖者不超过10名。